村庄被暴雨淹没之后:艺术家打造伤心旅馆,窑洞变身美术馆
人生总会遇到些难走的路,还好有千千万万的同路人。有人以凡人之躯迎击灾难,有人给贫瘠的土地带来希望,有人用自己的生命续写更多生命,有人给问题带来新的解法。今年是99公益日第9年,很幸运,我们一直与很多为这个世界送上善意的人同行。
今天我们讲述一个与艺术和乡村有关的故事。河南泗水镇老君塘村,是桃园三结义和三英战吕布的发生地。两年前的“720”洪灾淹没了这个村子,老村只剩下暴雨过后的种种哀伤痕迹。不久前,艺术家信王军在这里开始了一场艺术改造活动,把窑洞改造成美术馆,还建起了伤心青年旅店。他希望用艺术的方式为这个伤心的村子种下一颗种子。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谈到,“从基层看过去,中国社会是乡土的。”乡村构成了中国社会的基础,流传着一个又一个质朴的故事。
艺术家信王军将目光投向乡村是在2015年,彼时他刚与画廊签约,处于很多人都羡慕的状态,但他却感觉自己失去了创作的灵感。在放空失意之际,他在地图上找到一个点——远离北京两千公里的云南梁河县,开始尝试以走出艺术的方式重新找回艺术。
德宏梁河县处于云南边境,偏远闭塞的地理位置,落后的文化教育,近5万的留守儿童几乎没有机会看到外面的世界,更不用说接受艺术的熏陶。
“艺术到底能不能改变乡村?”带着疑问与好奇,信王军团队在云南边陲乡村开始了创新且艰难的实验。
从乡村儿童的艺术教育着手,他们成立了永久免费的艺术教育机构“先生书院”,用了五年的时间在德宏地区成立发展了十几个这样的艺术教育学校。项目从第一年的完全自费到售卖艺术教育学校里孩子们的创意作品来盈利,再到通过艺术包装助力当地茶叶销售,这些成功的经验给了信王军信心,“艺术改变乡村”的概念也逐步成型。
团队的运作规划逐渐条理清晰,将工作重心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针对乡村儿童的艺术教育,二是用艺术吸引力来拉动乡村的旅游发展,正式发起“艺术改变乡村”项目。
“我们来到乡村,更像是用艺术的方式去挖掘乡村的灵魂,然后用艺术的方式来讲述这个乡村的故事。”
“游走在各个乡村,我一直认为我的生活就是艺术,当我来到乡村第九年的时候,我才发现或许艺术以外的一切都是艺术。”信王军谈道。
这些年来,信王军团队已在云南德宏、腾冲和山东寿光等地,将多处闲置的老屋改造成“先生书院”。到2023年,“艺术改造乡村”项目团队已经改造了10个乡村,位于河南的老君堂村是第11个。
河南泗水镇的老君塘村,是桃园三结义和三英战吕布故事的发生地。2021年“720”特大暴雨侵袭河南,在大暴雨和黄河决堤的双重伤害下,这个村子彻底被淹没,只留下暴雨过后的种种哀伤痕迹。
今年春节后,信王军团队从云南驱车2200公里前往老君堂村进行项目考察,他们抵达的第二天,当地就下起暴雪,整个村子被一片白色覆盖,窑洞大雪封门。雪白的世界带来的寂静与凄美触动了信王军,他想要打破这种孤独,但同时保留这个村子孤独的属性。
最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窑洞成为团队进行艺术改造的首选项。他们坚持乡村的内涵,放弃奢华,采用穷改的方式,用最少的成本、最农村的材料来进行改造。团队将一个窑洞改造成美术馆、图书馆和民宿的结合体,为了纪念2021年的那场暴雨带来的伤害,将这改造的窑洞命名为“伤心青年旅店”,但同时也鼓励大家也不要过于伤心,人总是要往前看。
信王军希望有更多有思想才华的人来到这里,将此处当作一个落脚点,源源不断地往其中输入新内容,让老君堂村不要被遗忘。
改造项目开始时,适逢河南的汛期,团队来到村子的第二天就开始下雨,这场雨不但打乱了他们原本的计划,也让村里的侯书记紧张了起来。
自从“720”特大水灾之后,每到汛期,老君堂村里就得有人24小时值守。下雨的几天,侯书记都住在村口的板房里。雨越下越大,村里河水的水位明显高了。他拿着手机、对讲机和邻村互相通报情况。
雨水天气导致团队的户外工作不断停工又开工,为了不耽误计划,团队只好紧急找来一块塑料布,将其从房顶往下铺,罩住房屋外墙和为作画搭建的脚手架,信王军就躲在透明塑料布里,一丝不苟地在墙上画下每一笔彩绘。最终,团队的户外工作才得以在雨中完成。
除了无法避免的天气阻力,团队遇到的第二大难题是参与项目的工人嫌工活少且酬劳低,配合度不高。信王军坦言,这一次的改造计划的确存在着资金短缺的问题,经过团队讨论交流,还是决定以“重赏”来召集“勇夫”,以保证最终的项目完成质量。
尽管困难重重,在改造过程中,村里的村民们也乐意施以援手。
老赵是老君堂村的万事通,他一个电话就能帮团队找到对接人,有时还兼任团队成员与村民之间的翻译,因为村子里属他普通话最好。老赵和媳妇在镇上开了一个五金店,做点小生意,他媳妇喜欢唱歌跳舞。
当了20年老师的老禹喜欢谈论村里的历史文化,还承包了邻居们的对联。他女儿管他叫老顽童。在水灾后安置的新村里,老禹和他的老伙伴们还搞过一场乐队的夏天,唱的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摇滚豫剧。
邻村的志愿者汝丽是学美术的,为了照顾患病妈妈,毕业之后回到了农村,日常的琐碎已经让她很久没有拿起画笔了。信王军问过汝丽“艺术是什么?”她回答说,艺术是一种给人精神寄托的东西。
每次改造项目即将结束时,团队都会举办一场篝火晚会,因为篝火像一个火种,能给人带来希望。
作为河南水灾受灾最严重的地方之一,团队希望希望用火的元素帮这个带有悲情底色的村子以及它的村民驱走阴霾与困难。
篝火晚会上,团队邀请了当地的村民、邻村的年轻人、志愿者,还有豫剧的表演者,当然还有老赵、老禹和他那些唱豫剧的伙伴们。
“我们一起做了一场篝火的狂欢,希望狂欢过后这个地方的苦难越来越少,希望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
信王军说,“艺术改变乡村”不是也无法去到所有的乡村,而是为乡村振兴打出了一个不太一样的样板。从山东到山西,从云南又到河南,团队根据每个地方不同的地域特点,在乡村创作出许多艺术作品。他说,做艺术改造项目的目的不是为了给艺术带来什么帮助,而是希望能够解决一些乡村实际的问题,给乡村村民带来一些生活上的改变。
“只要来到乡村拍一张照片发到朋友圈就是对乡村的一个改变。只要有人通过我们的作品而看到乡村,就是最大的鼓励。”
来到每一个乡村,信王军从不以“艺术家”身份自居,他害怕会因此会给村民们带来距离感。
他致力于打破艺术的概念,认为儿时的泥巴枪、林间拾到的树枝或树杈都可以是艺术元素,两个人在公共场所的对话可以被称为戏剧,随意在墙上乱涂乱画也是艺术。
项目团队用乡村的元素和语言创作出属于乡村的作品,在老君堂村创造出一个独一无二的、不像美术馆的美术馆。
信王军将这个改造项目看作是一味药引,希望通过完全大众化的、零门槛的方式,欢迎任何一种创作。他说,在艺术里存在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错与对都是对的。
“艺术改变乡村”这几个字信王军思考了六年,他说,它的前提不是艺术,而是乡村。项目团队用艺术的方式在乡村种下了一颗种子,就像拓荒一样,让艺术在乡村自然生长,或许会开出更新鲜的果实。他们希望用艺术的方式让更多人关注到乡村,不断吸引有才能的人来到乡村,输入个体的能量。
“或许很多人走完了一生都没有发现,原来是远处有一束光照着我走完这一条路。我觉得我们正在做的事就是远处那一束光。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不会发现这束光,如果没有这样的存在,那生活将是一片黑暗。”信王军分享道。
第4073期
策划|田野 导演|杨深来
摄影|徐楚云 杨振康
剪辑|苗蓓雯 文字|余虹
编辑|高歌 公益支持|马丹丹
公益统筹|杨杰 夏伯翰
运营传播|吕扬 冯江 黎娜
承制|篝火故事
出品|腾讯新闻 腾讯公益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中国人的一天》栏目